□陈剑宇(湖南工业大学)
中国足坛的反腐风暴持续深入,李铁案二审维持原判,王小平曾自辩无罪,丁冬梅因行贿被起诉……一系列案件的曝光,撕开了足球领域触目惊心的腐败图景。然而,若将问题简单归咎于“李铁”们的道德沦丧与利欲熏心,无疑是对中国足球深层次危机的遮蔽与误读。腐败的根源,从来不只是个体的堕落,而是足球行业生态的溃烂。忽视“大染缸”的系统性腐蚀力,而只盯着个体的贪欲,显然是不客观的。
据经济观察报报道,2025年9月30日,深圳市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时任总经理丁冬梅被起诉,一些秘密也被逐渐揭晓。2019年,深圳佳兆业为了一场平局竟可豪掷5000万元,而同一时期,部分俱乐部却因欠薪问题无缘准入。这种荒诞对比,折射出俱乐部资金管理的混乱与不透明。
金元足球时代,资本疯狂涌入,表面繁荣的背后,却是资金流向成谜、灰色交易猖獗的乱象。赚来的钱是否用于青训投入、基础设施建设?还是流向了“打点关系”“买球保级”的暗渠?公众无从得知。这种无序的资本运作,不仅未能提升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,反而催生了“金钱开路”的生存法则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腐败已渗透至足球体系的各个环节。从俱乐部到足协,从裁判到官员,从教练到管理者,一条成熟的灰色利益链已然形成。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委员会原主任王小平本应是公平竞赛的守护者,却沦为权钱交易的奴隶;裁判选派、赛程安排等本应公开透明的程序,却成为少数人操纵比赛的工具。而“中间商”“掮客”等角色的存在,更使得“花钱办事”成为行业潜规则。丁冬梅作为跑步协会出身的“外行”,却能轻车熟路地想到“用钱买平局”,正是因为她身处一个“金钱万能”的系统性腐败环境中。
而中国足球的另一个症结,还在于职业精神的缺失与功利主义的泛滥。降级本应是职业体育的自然现象,但在足坛,却成了“生死线”。一旦降级,赞助商撤离、球迷流失、俱乐部崩盘,几乎意味着“职业生命的终结”。这种“一降级即死亡”的恐惧,迫使俱乐部不择手段保级,形成“买球—保级—再买球”的恶性循环。俱乐部缺乏青训体系、社区文化与商业模式的支撑,只能依靠短期成绩维系生存,管理者们“不敢输、输不起”,本质上是对足球本质的误解与经营信心的缺失。
李铁案的审判落幕,丁冬梅的被起诉,只是中国足球刮骨疗毒的起点,而非终点。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将腐败归咎于个人的道德缺陷,而忽视制度、文化与系统环境的深层问题,那么足球的发展可能依然停滞不前。
中国足球需要的,不仅是对腐败的“零容忍”,更是对治理体系的革新:建立独立的赛事技术审计机制,推行俱乐部财务公开制度,打破“外行领导内行”的管理格局,构建健康的联赛生态与长效经营理念。或许才能让足球真正回归纯粹,踢出干净、拼搏、有希望的未来。
中国足球的振兴,不能仅靠抓几个“李铁”,而必须从根本上重塑行业生态——这是一场关乎制度、文化与信念的系统性革命。
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选题来自今日头条深一度项目。